湖州师范大学论文被指控伪造数据?


近日,5GH 团队收到一份匿名材料显示,指控由湖州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的论文 [1] 涉嫌伪造阴离子交换膜水解(anion exchange membrane water electrolyzers,AEMWE)数据。

匿名文档中列举了几处数据异常以支撑上述指控:

(1)论文 [1] 图 5d 和 5e 的长时间恒电压测试(固定一个电压值,通过电流值中的电流随时间的波动进而反映材料的稳定性如何),其电流值竟然是负值。这与 AEMWE 的测试结构并不吻合。在 AEMWE 测试结构中,电流值理应为正值,而且不存在数据展现时将其转换为负值的逻辑。

(2)此外,论文显示中 AEMWE 测试结构 i–v 曲线也被质疑存在人为操控的可能。首先,在 1 M KOH 电解液的 i–v 曲线(图 5b)显示,在约为 1.3 V 电压下就能产生了可测量的电流(红色箭头,显示催化开始发生)。这一数值几乎与析氧反应的热力学平衡电势(1.23 V)相似,而在通常的报道中,这个驱动催化发生的电压需要 1.5 V 以上,以便能加快催化的发生,观测到催化电流(约10 mA cm-2)。第二,根据图 5b 以及作者披露的样品尺寸,其测量达到的最大电流约为 4 A,超出了作者所宣称使用设备的量程。

(3)论文图5d 和 5e 的稳定性测试结果,与相同电极材料在析氢反应(HER,图 3)和析氧反应(OER,图 4)的稳定性结果并不一致。析氢反应和析氧反应的稳定性测试显示电极材料性能有较为明显的衰退,但 AEMWE 测试结构却保持长时间的稳定。

基于上述理由,匿名材料认为论文 AEMWE 测试结构的数据存在人为操纵的可能,甚至可能使用三电极测试结果伪造成AEMWE 测试结构的测试结果。

在收到上述材料后,5GH 团队以及外部独立专家审阅了论文 [1] 以及匿名材料提供的证据。尽管我们对于“人为操纵数据”持一定的保留意见,我们依然认为部分疑点没法得到合理解释。匿名材料提供者向 5GH 团队表示,期刊已经启动后续调查。期刊出版商在与 5GH 团队的沟通中证实了这一情况。我们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论文详细信息

Title:Activating the Microsized Cubic Co3O4 with Doping Y2O3 Phase Inlaid on the Plasma-Treated Soft Carbon Fiber for a Robust Electrocatalytic Alkalized-Seawater Splitting

Authors:Jinfeng Qiu, Guangliang Chen, Yingchun Guo, Tongtong Li, Peisong Tang, Bin He, Xianhui Zhang, Jun Huang

Journal: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Reference

[1] 10.1002/adfm.202508158






Author: Scientist Press

E-Mail: 5GH@5gh.org.cn

Document ID: 5GH-SciPress-2025.000008

Publication Date: 2025.07.08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to the 5GH Foundation under a CC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研究提醒 Sci-Hub 用户注意所查阅文章是否已被撤稿

最近,一篇发表于《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的文章指出,超过 65%(11017/16925)被撤稿文章在 Sci-Hub 上的版本都没有标注 “已被撤稿”(Retracted)。为此,作者提醒 Sci-Hub 用户留意所查阅的文章的状态,以避免引用被撤稿文章,进一步扩大不正确信息的传播,并导致自己的研究显得不可靠。


审稿人可以获得多少回报?

David Moher 以他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


双盲评审无助于提高学术诚信?

相比之下,Mebane 认为更透明的评审方式更有利于强化学术出版诚信。